河北孟村县25岁女子刘某某因钝性外力致颅脑损伤死亡的悲剧,再次撕开家庭暴力的残酷面纱。警方通报中丈夫金某被刑拘、婆婆张某因涉嫌帮助毁灭证据被追责的结果,清晰传递出法律对家暴“零容忍”的坚定立场。这起案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更折射出反家暴法治建设的迫切性与复杂性。
从刑法维度审视,金某的行为已超出一般家暴范畴,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罪。根据法律规定,其主观上若仅有伤害故意而对死亡结果持过失态度,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的惩处。婆婆张某帮助毁灭证据的行为同样触犯法律,可能构成妨害司法类犯罪,这打破了“家丑不可外扬”的错误观念,明确家庭成员包庇家暴也将承担法律责任。
案件暴露出反家暴制度执行中的痛点。尽管全国法院去年前十月已签发5199份人身安全保护令,且妇联系统婚调成功率超90%,但悲剧仍难完全避免。这反映出“告诫制度警示不足——证据收集困难——救助响应滞后”的链条漏洞。家暴的隐蔽性导致受害者往往难以留存有效证据,而“家丑不可外扬”的传统观念更让不少人错失求助时机。本案由异地公安管辖的安排,虽体现程序公正,却也反衬出基层处理此类案件可能面临的阻力。
《反家暴法》实施九年来,1567家救助管理机构建立庇护中心、“巾帼普法乡村行”覆盖42万个村,但制度防线仍需筑牢。遏制家暴需要公众摒弃“家务事”认知,更需要激活“法律严惩+机制预防+社会共治”的全链条治理体系。当每一份告诫书都能发挥警示作用,每一次求助都能得到及时回应,每一起案件都能依法公正处理,才能让“不再沉默”的受害者得到真正的法律庇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