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午后暖阳斜照进文峰区法院的接待室,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剑拔弩张的紧张,而是一种久违的、释然的宁静。原告与被告的手,终于在王宁法官温暖而坚定的目光注视下,紧紧握在了一起。这一刻,纠缠了近十年、重如磐石的买卖合同纠纷,在法官的主持下,如同春日冰河般悄然消融。
时间回溯到2015年,李某向刘某购买机制砂,生意往来间,累计欠下了30万元货款。2016年,李某虽立下欠条确认债务并偿还了10万元,但剩余的20万元,却如同陷入流沙,在一次次承诺与拖延中,沉没了整整十年。催要无果的刘某,无奈之下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法律,一纸诉状递至法院,要求李某支付剩余货款20万元及逾期利息。
十年积怨,岂好化解?面对这起陈年旧案,王宁法官在“法官有约·文峰法官接待日”中敏锐地捕捉到双方心结的症结。接待室内,王宁没有急于下判,而是化身耐心细致的“解铃人”。她将泛黄的账目、陈旧的欠条一一铺陈,如同梳理一团乱麻,条分缕析地还原着当年的交易脉络。她温和而坚定地释法明理,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:“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,法律保护的是诚信与公平。” 她更巧妙地引导双方角色互换:“老刘,这十年追讨的艰辛,每一分都是血汗钱;老李,当年生意周转的困难,想必也记忆犹新。我们能否试着理解对方的处境?”
王宁的话语,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,剥离着包裹在纠纷外的层层坚冰,又如一股暖流,缓缓注入双方几乎干涸的心田。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时而沉默,时而争辩,但王宁始终保持着极致的耐心与中立的理性。当双方再次陷入僵局时,她恳切地提醒:“调解不是简单的‘和稀泥’,我们的目标,是在法律的框架内,为你们找到一个都能接受、都能解开心结的‘最优解’。”
司法智慧与为民情怀交织的暖流,终于融化了横亘十年的寒冰。在王宁的不懈努力下,被告当庭确认了债务事实,双方就剩余款项的支付方案达成了一致。签署调解协议的那一刻,被告长舒一口气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;而原告紧锁的眉头也终于舒展,眼中闪烁着如释重负的光。那纸薄薄的调解书,承载的不仅是20万元债务的了结,更是两位当事人心头十年重负的彻底放下。
这场跨越十年的纠纷圆满落幕,正是文峰法院坚持“如我在诉”理念、做实“抓前端、治未病”的生动诠释。王宁法官在“法官有约·文峰法官接待日”中的成功实践,不仅跑出了定分止争的“司法速度”,更传递了直抵人心的“司法温度”。
下一步,文峰法院将持续深化“法官有约”机制,让法官走出审判台,主动贴近群众,用心倾听诉求,用情化解矛盾,让公平正义不仅写在判决书上,更真切可感地流淌在群众的心间,实实在在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